人文学院张娟副教授精彩导读鲁迅《呐喊》

发布者:吴健雄学院 发布时间:2022-02-20 浏览次数:912

217日下午,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娟老师应邀来到东南大学健雄书院报告厅,为吴院学子们带来了题为“打开一条通往中国人内心的道路——鲁迅《呐喊》导读”的精彩讲座。吴健雄学院各年级50余位同学参加了本场讲座,吴健雄学院2021级本科生王继尧主持讲座。

张娟副教授以故事开启讲座,讲述她认识的一个学生在德国留学的经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见识到一位西方老人谈论《道德经》,这给了他极大的震撼,使得他的人生道路发生了改变。这体现了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影响。普实克在读过鲁迅的《呐喊》后,称这本书为“打开一条通往中国人内心的道路”,同时体会到了生活的悲剧是何等相似,与世界密不可分。



导读:从世界著名画作蒙克的《呐喊》到鲁迅的《呐喊》

鲁迅的作品并非现实性而是抽象表达,张娟副教授首先介绍了鲁迅的作品。鲁迅的成就主要在杂文、短中篇小说、思想和社会评论等。他对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在韩国、日本享誉盛名。然后从四个部分来对《呐喊》进行了深度导读。

青春南京与《呐喊》。在本分节内容中,张娟副教授介绍了鲁迅的求学道路和同南京的羁绊。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第一次正面写及南京求学生活。张娟副教授不仅讲述了求学的经历,同时以鲁迅曾经作的一首诗展现鲁迅对南京的告别。她讲述鲁迅对故乡的两次“背叛”,表达了鲁迅对故乡的决绝。

《呐喊》前传:留日的文学储备。众所周知,鲁迅曾经赴日留学,张娟副教授以鲁迅作品《藤野先生》中的语句,解释了鲁迅先生不愿同一般富二代的留学生同流合污,选择退避,所以奔赴留学生少的仙台学医。在讲述中,她与同学们互动,邀请学生讲述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从此以后鲁迅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

硬核科幻与跨界艺术:《呐喊》精神储备。张娟副教授在本节内容中,开始讲鲁迅《呐喊》和科幻内容的联系。鲁迅早期发明并使用了很多专业术语,“侏罗纪”、“猿人”等。鲁迅同时翻译了许多外文的科幻小说,所以说鲁迅对中国科幻小说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除此以外,鲁迅设计了很多书籍的封面,包括《呐喊》的封面,这也体现了鲁迅独特的审美特点,而这些审美观念和当时的传统审美并不相同。同时鲁迅对于西方画作也有了解,他不同于传统中国式审美。

《呐喊》与《新青年》。之前火热的《觉醒年代》在中国好评如潮,而这部片子中就有鲁迅成为《新青年》作者的情节,张娟副教授列举其中片段,讲述鲁迅在杂志上刊登文章的情节。同时鲁迅对于《新青年》的意义非凡,以一篇《狂人日记》使得《新青年》迅速出圈。“吃人”二字也深深印刻在中国人的心中。


 


张娟副教授逐一讲述了《呐喊》中的小说,不同的作品反映鲁迅想表达的内容。如《狂人日记》中的“吃人”充斥着当时的社会,表现鲁迅对传统封建势力的反抗。《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度日与死去。孔乙己终身得不到别人的关爱和同情,迎来的始终是嘲笑。《药》鲁迅以寓言的形式讲述革命者和民众之间的隔阂,展现了普通人的麻木。《阿Q正传》中讲述到的精神胜利法等等。

《呐喊》的主题便是国民之痛,控诉着“铁屋子”式传统中国,控诉着“吃人”的历史。其同样有着许多的改编,漫画、电影以及话剧等形式。

张娟副教授独具气质,用适当的情感讲述有关鲁迅的创作事迹,讲座顺利结束。在场的健雄学子们也受到了文学气息的熏陶。


心得感想选摘:

“对每一个天真的孩子来说,社会的希望都是痛苦的,满目所及,钉满了吃人”我曾记得,高中时的语文老师这么说鲁迅:他让虚无主义更虚无,让实干主义者更实干,他是文字的反馈者,也是文化的殉道人。今日再听张老师重说鲁迅之呐喊,虽是提纲要领,却更加有滋有味。我不曾从艺术色彩的视角看过文字,也不曾从汉学方法解读过鲁迅,而张老师都利用有限的时间给了大家足够的点拨,兴许能够多勾起一部分共鸣感,推动我们再读鲁迅吧。    

——2019级 彭   程

 

在本次讲座中,张娟老师从鲁迅先生的作品风格入手,结合先生的生平,脱离了从评价现实主义作品的角度看待鲁迅作品的桎梏,指出了其作品中的表现主义要素。并由此点明了鲁迅及其作品在世界视角下的地位,使我们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

——2020级 裴爱华

 

张老师在今天的讲座中说:“其实《呐喊》从未走远,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我开始不解,但在张老师温柔细致的讲解中,我渐渐听入了迷。其中最触动我的,是鲁迅那与中国古典小说截然不同的、饱含悲悯与温度的个体视角,是《狂人日记》这样严肃深刻的小说那略显浪漫的开头:“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们往往只读出了《呐喊》中的国民之痛,却从未如此品味其中细节。这次讲座之后,我想重新捧起《呐喊》,在这条通往中国人内心的道路上找寻答案。

——2021级 孙雨馨


(文:王继尧    图:杨思杰    责编:蓝新蓓)


最近更新
当前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