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5日下午,著名作曲家、音乐制作人、国家一级演奏员孙建安先生应邀访问东南大学健雄书院,为健雄学子们带来了主题为“解析昆曲的音乐之美”的精彩讲座。吴健雄学院各年级50余位学子参加了本次高端人文讲座。讲座由吴健雄学院2021级本科生王继尧同学主持。
在正式介绍昆曲音乐前,孙建安先生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昆曲在中国文化里的重要地位。昆曲早在2001年5月就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是全票通过。然后,孙建安先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了昆曲的来源。以南方方言的形式进行演奏,恰是因为南方方言中声调平上去入以及阴声阳声的划分,完美地展现了昆曲的声韵美感。孙建安先生说昆曲的美感概括为三方面,分别是音乐美、文辞美、表演美。因此,昆曲有“无歌不舞,无动不歌”的评价。
孙建安先生接着介绍了昆曲音乐以南曲和北曲的曲辞、文体为依托——南曲主要是昆山腔,北曲则主要是元曲,昆曲依托二者创作而成,因而有着极强的规范性。孙建安先生更是认为文辞决定了音乐,并且通过“东南大学”四个字为同学们做示范,正如阴平的“东”字,阳平的“南”字,去声的“大”字以及入声的“学”字,以昆曲的唱法为同学们演唱了这四个字。
接着,孙建安先生讲到“水磨腔”的创造——水磨腔作为一种新腔调,其诞生的背后必然有着极为丰富的故事。孙建安先生就水磨腔的创造,为同学们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通过故事,同学们了解到水磨腔是由明代魏良辅吸收海盐腔、余姚腔和苏南民歌小调而创作的一种唱腔。有着“起口清圆,收音纯细”的特点。因此,水磨腔广受好评,是推动南方昆曲艺术的一大助力。明代梁辰鱼开创昆曲表演的形式,昆曲自此愈发成熟并传承至今。
孙建安先生在讲座中声情并茂的演讲方式带领同学们步入昆曲的艺术殿堂,一首首经典曲目的播放,让同学们见识了昆曲中多变的元素。规范的背后,是无数人打磨的痕迹,“喜、哀、宴、舞、军、神”六大乐类的划分,更是让同学们见识了古代完整的音乐体系。而在规范下与出情的争议,则是让听者陷入“临川之笔,吴江之韵”的思考中。
为了进一步让同学们对昆曲有所了解,孙建安先生介绍起昆曲乐队中的乐器。而昆曲乐队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是曲笛、笙、提琴、三弦;武场是板鼓、铙钹、大锣、小锣。更是通过音乐的形式让同学们领略到昆曲艺术的魅力所在,不同乐器的共同演奏竟有着和谐的美感。
讲座步入尾声,孙建安先生就培养属于中国的音乐演奏形式,向同学们解释“音乐规范”、“中国乐感”的概念。即不同于西方音乐拍子计节奏的方式,而是从内在掌握中国音乐节奏,再从外在展现出来,成为外在节奏。这种节奏是无法用语言说明的,是蕴藏着速度变化的,是只属于中国音乐的。提问环节中,孙老师就昆曲现代的发展情况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展现了如今昆曲大好的发展形式,昆曲音乐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场景。
心得感想选摘:
很高兴这次能够听到孙建安老师对于昆曲的细致演讲。孙老师致力于昆曲的研究数十年,有着颇深的造诣。这次讲座也是专门对于昆曲音乐的讲解,不仅是极为专业,并且对于我们这些对相关知识毫无了解的初学者十分友好。我很认真地听了孙老师对于昆曲音乐的细致演讲,整个人也对于昆曲音乐有了深入的了解,灵魂和精神也有了提升。非常感谢孙老师这次的演讲,也希望以后能在吴院听到更多这样介绍传统艺术的讲座,更多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2019级 韩 博
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据说四百年前的中国大地上曾“家家收拾起,处处不提防”。我们无从亲眼见证当时盛况,却可从这一番热爱中窥见历史的一角。
常言“曲高和寡”,昆曲却不。它自顶尖文化阶级产出,又在普罗大众中传播,经历了时间的蹉跎。在广度和宽度的沉淀中,昆曲已超脱了一种消遣。它流入了中国文化的溪水,滋润万物,永不干涸,永不停息。就连现在欣赏美这一件小事,也足以证明,那溪水流过这里,并奔着远方去了。
昆曲是有重量的。那是历史的一段风月,是时间的浓墨重彩,是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是过去百姓的情深义重。
——2020级 邵 萌
——2021级 曾 惜
(文: 王继尧 图:曾惜 编辑:蓝新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