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6日晚,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孔爱萍女士应邀莅临东南大学健雄书院报告厅,为吴院师生做主题为“昆曲之美——传统程式与角色塑造”的健雄书院高端人文讲座。学院各年级50余位学生现场聆听了本场讲座。吴健雄学院2021级本科生陈卓主持讲座。
孔爱萍女士在讲座中全面解析“昆曲之美”。昆曲中包括文本、音乐、唱腔与表演。其中,文本方面细致周全,一唱三叹。“叹”的内容主要来自于典故。音乐方面讲究清淡,只需一笛、一笙与一扬琴,即可完成演绎。唱腔方面以字行腔,不同的演绎者拥有不同的特点,并无统一标准。表演方面细腻雅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其他剧种所不可比拟的。讲述过程中,孔爱萍女士突出了“传承”二字。所谓“传承”是要通过几代人的言传身教,将这份文化继承下去,而不是单纯地只记录下表象。
孔爱萍女士接着提出,昆曲艺术来源于手、眼、身、法、步五个方面。她以喝水为例,分成凑近、观察、掩面、喝水四个动作,细腻地描绘出一个小巧恬静的古代少女形象,进而指出人们的成长与环境有关。动作的速度、幅度等方面也应与之相应,昆曲其实就是对生活的美化与夸张。在所有剧目中,昆曲吸纳的中国文化最多。表演时,太极、山水皆寓于身,以流畅的动作、流动的姿态保证观众的观感与想象。
孔爱萍女士又进一步提及昆曲的唱、念、做、表、打。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出人物的情感及作者文本的意境,一味地堆积技巧会显乏味。她现场亲身演绎了不同人物,展示了昆曲艺术的无限魅力。杜丽娘的含苞待放、不露心声,杨贵妃的自信饱满、情绪高昂,百花公主的热情活泼、率性大气,白素贞的心理憔悴、爱恨交织,在曲中渐渐显现,现场的同学们也体会到了其中的区别和韵味。昆曲向来低调,音调高时压住,低时拖住,绝不会忽高忽低,永远维持在一个范围之内,总有音符与节奏。它注重内在的流露,而非五官的变化,这种内在的流露靠个人的理解与感悟。
最后到了提问环节。现场有同学问及孔爱萍女士最喜欢的女性角色。孔爱萍女士讲到,她最喜欢百花公主,性格干脆利落。而杜丽娘这一角色她最爱也最怕,她演过许多次杜丽娘,每次都需花费大量时间琢磨以保证呈现出一个不同的形象。
本场讲座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孔爱萍女士从传统程式与角色塑造方面解析昆曲之美。相信同学们一定能通过本场讲座了解昆曲,热爱昆曲,从而传承昆曲。
心得感想选摘:
今日有幸聆听我国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孔爱萍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昆曲之美——传统程式和角色塑造”精彩讲座。孔爱萍女士告诉我们昆曲与京剧不同,昆曲的唱腔不讲究,没有统一的标准,以字行腔。昆曲的音乐以清淡为主,追求情感内在流露,讲究内在美。孔老师还为我们展示了昆曲的“手眼身步法”和“唱念做表打”,通过对不同角色的不同唱腔、手势、眼神的表演与讲解,让我们更直观地对昆曲有所了解。昆曲用手表现人物特征,用眼神进行情感交流,用充满情感的声音塑造人物。昆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应该被一代接一代的心口相传!
——2021级 曾 惜
“昆曲之美”的人文讲座是我第一次与传统戏剧大师近距离交流,大大的丰富了我对传统昆曲的认知。孔老师通过亲身演绎,让我看见了昆曲细微处的差别,恰是这细微的差别,渲染出截然不同的情感。从百花公主到陈妙常,从杨玉环到杜丽娘,同一句话的表达方式又有鲜明的异同。就是这样一种在谨小慎微处体现艺术的文化方式,使我们在昆曲中找到文化自信。昆曲艺术值得我们了解与传承。
——2021级 陈 卓
在听了孔爱萍女士对于“昆曲之美”的讲解后,我深刻领悟到了原来真正的艺术在演员身上,艺术的的确确来源于生活。在讲解中,我了解到昆曲文本是慢且细致周全,曲分为南曲和北曲,南曲五音字少腔多,北曲七音字多腔少,以字行腔。艺术来源于生活,当然就是我们日常的手眼身法步。在古代,由于房间比较小,所以限制了人们的有些行动,进而使人们的有些动作比较细腻,这才有了一些戏曲表演,他们事实上是用来表现生活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像兰花指,观音指等指法,丝毫不显得夸张,却又给人一种实实在在的美感。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步法都无处不在表现着细腻。在最后,孔爱萍女士表达出她最喜欢演的是百花公主。她说,百花公主是热情活泼的,是干脆的,而她也确确实实喜欢表达这种干脆,当一个人完全投身于艺术时,也许他们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微妙的联系。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去了解艺术,热爱艺术,去把它传承。
——2021级 庄嘉林
(文:严雨阳 图:曾惜 编辑:蓝新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