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中午,吴健雄学院在人文讲座报告厅(教三105)成功举办学术报告会第八分会场活动。吴健雄学院副院长况迎辉教授、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张亚教授、电气工程学院谭林林副教授等嘉宾应邀莅临现场指导。活动邀请了来自吴健雄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九位科研成果丰硕的学生汇报人就自己的科研方向与论文内容进行学术报告。
第一位报告人是来自吴健雄学院2018级的张淼森。他报告了一篇结合应用数学与拓扑耦合的论文。张淼森从生物群体等背景入手,配合图片生动解释了一系列的数学术语,并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以及自己如何解决他们在探索中前进的过程。
随后进行报告的是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田博闻,报告题目为“绳牵引式软体机器人系统设计”。他首先将软体机器人与传统机器人对比,阐述了软体机器人的优越性与创新性,随之引入其小组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案、方法上的创新点以及研究中遇到的难点,并最后用视频展示了最终成果。他们的研究不仅提供了软体机器人的设计新思路,也让同学们认识了软体机器人的灵活与便捷。况迎辉教授对该课题深表关注,并针对此研究成果的成果聚焦度与成果介绍方式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自动化学院的陈国浠随后作了报告。陈国浠报告了他在物理信息系统中的研究成果“虚假信息注入下系统的安全与控制”。陈国浠学长首先详细介绍了“物理信息系统”的概念,随后从三方面分析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可能发生的攻击,从而引出了选题的创新所在与意义所系。最后从算法设计与数值仿真两个角度展示了小组研究的主要过程与成果。谭林林副教授高度评价了该小组的工作,并从算法创新的介绍、数据样本量等方面提出了专业性的建议。
第四位报告的同学是吴健雄学院2018级本科生陈嘉琛。他从项目的研究背景与实际意义展开报告,重点分享了自己与团队如何通过改进YOLOv3算法实现输电线路缺陷检测,并清晰地总结了项目地研究路线,包括算法的框架确定、改进、模拟、后台部署等。张亚教授进行了现场点评。
第五位报告人是来自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许方南。她所介绍的研究成果是“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车感知与控制系统设计”。她首先介绍了该项目的项目目标——研究开发无人驾驶技术的一种可行思路,随后她用视频展示并详细讲解了小组所设计的小车的功能。接着她介绍了该控制系统的几大部分的结构组成:硬件部分,包括控制系统、电池、摄像头等;控制感知部分,包括转弯标号的识别、红绿灯的识别等。最后许方南重点阐释了该系统的决策与控制板块及其中使用的设计思路与方法。许方南的报告为同学们基本展示了项目的全过程。谭林林副教授对这一成果从算法与学习的结合、系统中的多个核心问题的整理两个角度与许方南进行了交流并提出了建议。
第六位分享者是自动化学院2017级本科生王宇轩。他的分享与陈嘉琛学长的分享类似,是基于YOLOv3算法改进的安全帽与防护服的检测。他从施工现场中工人头部受伤情况的背景入手,介绍了对于安全帽、防护服相关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的方法,从特征网络修改、多尺度特征检测、k-means聚类anchor三方面提出了YOLOv3的算法改进方法,并在最后展示了神经网络的训练结果以及其现场的性能检测。
第七位进行分享的是吴健雄学院2017级本科生蔡承志。他分享了自己的一篇人工智能方面的论文——《一种新式的多属性人脸识别在人机交互中的应用》。蔡承志从多种贴近生活的相关技术出发,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研究中的特色技术,既具有专业性,也易于低年级的同学理解。最后他指出该项目还存在着的一些有待同学们解决的问题,例如因为像素受限带来的识别问题。
第八位报告的是电气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王嘉睿,他分享的题目为“基于非监督式优化的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方法”。该课题是基于电力电网的普遍化与复杂化、未来碳中和等战略支持而提出的检测方法,这一方法中利用了神经网络模型与机器学习,并在检测方法中有较大创新。最后他经过分析后提出了选择的算法与框架网络,并分别对几种算法展示了例证与最终的结果。
来自吴健雄学院的2018级本科生龚子豪介绍的课题与极化码相关,是5G中的研究热点。他从工业等的极化码的使用背景出发,对比了多种编码,专业地介绍了所选编码的优点,与提升性能的关键,并介绍了研究中的改进的策略与最终的成果。
最后是同学们的提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同学们积极举手,踊跃发言,体现了广大学子们对于电类这一大领域的兴趣与对科研的兴趣,而学长学姐们的解答也十分细致,解答了在同学们未来发展的种种困惑,也表达了他们美好的祝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科研之路从来都不是一方坦途的。参与报告的同学用他们极高的学科素养、高超的科研能力和永不言弃的坚定决心脚踏实地地走好了这条求索之路,成为了站在分享讲台上的学习榜样。而今天坐在台下的我们,也终将迎来走上科研之路的时刻,“道阻且长”的科研、“连篇累牍”的论文、接二连三的难题……这些不应该成为我们前进的阻力,而是我们前进路上的敲门砖、垫脚石。相信同学们聆听了本场学术报告会后,在科学思想的沐浴中,在科研精神的感染下,定能有所收获,有所作为,真正做到“修己安人、博学明辨,体大慎微、积健为雄”,在科研的漫漫长路中,上下求索,成长为真正的“吴院人”。
(文:罗志宇 图:程俊鹏 审核:余沁芸 编辑:周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