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3日下午,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优秀青年教师、江苏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闫志丹博士应邀做客“健雄书院”报告厅,并为吴院学子带来题为“乡土性”的延续与超越:解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的精彩演讲。本次讲座“健雄书院”高端人文讲座——经典与人生系列的第四场。吴健雄学院2020级本科生陶雅娟主持讲座,来自于全院各年级的五十余位师生参加了本场讲座。
作为中国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先生一生行行重行行,以实地调查的方法研究与总结中国基层社会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体系,留下诸多经典著作。《乡土中国》成书于上世纪40年代末,书中所提出的“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概念不仅对理解传统中国社会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亦对反思当下巨变中的社会关系具有宝贵意义。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它如何协调着中国人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实践?闫志丹博士从一个小小的“谁自认为自己来自乡土”的问题破题,在大家心里埋下思考的种子。闫志丹博士进而结合自己在社会学方面的学识以及自己走到民间调查的亲身经历,给大家细细剖析了费孝通教授《乡土中国》这部经典著作中的精髓。
闫志丹博士的讲座分为八个模块。前七个分别为:乡土性、文字如何下乡、差序格局、道德观念、家庭与两性、理智社会以及四种权利。在这七个模块中,闫志丹博士强调了“乡土性”和“差序格局”两个基本概念。从这两个概念出发,她带领大家切开乡土的外壳,直击其中“熟人社会”的内核,在其中引申出了中国乡土所有主要的观念以及制度。而在最后,闫志丹博士将视角从遥遥七十年前的这本小书拉回来,将视线投诸七十年后的当今。在老人社会成为无可回避的社会问题的当今,我们如何能够在《乡土中国》中找出难题形成的原因以及破题的方法。闫志丹博士以社会学学者独特的视角,带领大家从书院出发,神游了七十年前的苏南乡土,又去寻觅如今的城市生活中被碾碎的乡土。一游终了,每一位在场的人员都或多或少地对中国的乡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整场讲座长达两个小时,讲座中充满了睿智和思考。演讲结束后,聆听讲座的同学就感兴趣的问题和闫志丹博士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和探讨。本次“健雄书院”高端人文系列讲座之“经典与人生”讲演活动启发了学子们的思索,激发了他们阅读原著的兴趣。
心得感想选摘:
作为一个从农村一路走出来的人,从儿童时期的乡村到少年时期的城镇到青年时期的城市,我亲历着三种社会模式的变化。一直在比较,也一直在思考作为最庞大的基层的乡村,其独特的结构与文化所经历的演变与未来。闫老师的讲解引起了我的共鸣,也解答了很多疑惑,让我对中国乡土,乡土中国有了更深的理解。
——2020级 陶雅娟
在讲座中,闫志丹老师讲解了《乡土中国》这部名著。围绕“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的问题展开,将中国作为一个整体与西方现代社会进行对比,叙述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费老说:“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我从这次讲座中真的收获很多。
——2020级 任世鹏
在聆听了闫志丹教授对《乡土中国》一书的解读之后,我对乡土一词的概念愈发清晰,明白了中国人民和土地和地方之间的紧密联系。中国人的道德观,行为方式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从乡土中来,可以说乡土性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闫教授用了非常接地气的话语,甚至是地方的方言来给我们展现费老描绘的那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让我受益匪浅。
——2020级 朱俊儒
(文:史方正 图:从哲 编辑:周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