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余斌教授精彩解读“张爱玲笔下的经典爱情”

发布者:吴健雄学院 发布时间:2020-11-25 浏览次数:1763

11月21日下午,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余斌先生应邀做客“健雄书院”报告厅,为吴院学子带来主题为“张爱玲笔下的经典爱情”的人文讲座。本场讲座是“健雄书院读书与人生”系列讲座之一,也是吴健雄学院高端荣誉系列活动。学院各年级的50余位同学聆听了讲座。吴健雄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宋美娜参加了本次活动。讲座由吴健雄学院2020级本科生刘适嘉主持。



在老师和同学们热烈的欢迎下,余斌教授开始了本场讲座。他首先讲述了自己研究张爱玲作品的渊源以及张爱玲在大陆和台湾两岸文学地位的差别。张爱玲1920年出生,早期成名,1995年逝世。上世纪八十年代她的作品才在大陆传播开,即使她的作品广为知名,她的文学地位仍无法和鲁迅、巴金等人相比。但在台湾,人们会用“大师”、“巨擘”来形容张爱玲,认为她具有很高的文学地位。



在具体展开讲述之前,余斌教授提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我认为我今天在这里讲的不是爱情,而是男女之情。”并解释道,张爱玲笔下很少出现纯粹的理想化的爱情,更多的是一种对人类情感复杂多维而有深度的批判性的呈现。余斌教授首先以《色戒》为例,剖析张爱玲“心狠手辣”的一面,她对男女之情的描述不是点到为止,而是一层一层剖开,不带任何主观色彩地把人心中最复杂的一面客观地呈现出来。这种特点体现在《色戒》的结局中,王佳芝因为“他可能是爱我的”这一瞬间的幻想救下了自己本应杀死的易先生,最后被易先生处死,而易先生仅仅只是有点可惜,并为自己的魅力自鸣得意。从这里可以看出张爱玲对感情的看法是冷酷而不带任何暖色的。



之后,余斌教授又分析了《五四遗事》、《倾城之恋》中的人物形象。张爱玲笔下的经典男女之情,无一不是带着各种复杂的算计与对现实无奈的妥协的。张爱玲的笔似乎生来就是要把爱情从浪漫的云端拉到地面上来,迫使它沾染上柴米油盐与一地灰尘。她的笔墨带有中国旧式小说的对人心的隐晦的描写。



讲座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余斌教授打破了我们对张爱玲的固有看法,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高度看待张爱玲。余斌教授告诉同学们,张爱玲并不仅仅是人们口中的“才女”,她对人心细腻的剖析,已经可以跻身大师之列。通过余斌教授对张爱玲其人其书的分析,使我们感受到了张爱玲的犀利和尖锐,那是大师的锋芒。


心得感想选登:


《南方人物周刊》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少文学评论者大谈张爱玲性情中的“Narcissus”——水仙美人式的自恋,顾影自怜。他们都错了。张爱玲对自己下手最狠,最是无情。她临水睥睨,也不过是时刻冷眼自审,掏出笔锋如亮剑,朝水里那个一模一样的自己杀戮过去。”这句话与余斌老师的思想不谋而合。在讲座中,余老师以《色戒》和《倾城之恋》为例,像我们展示了张爱玲对男女关系的深入剖析以及她构思行文的“心狠手辣”,但在互动交流时谈及张爱玲的童年时,余老师用还原的叙述方法尽可能严谨地推求张爱玲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心理和处境,以此为凭据来解释当时的处境下她的反应和行为举止,以此达到向我们展示她真实人格的目的。这样的视角与仅仅从张爱玲的文字去分析不同,在严谨求实的同时也让人更觉舒适,由此可见余老师思想之深刻犀利,也让我学习到一种朴实而不失睿智的理解事实的全新视角。

——2019张於楠

  

我有幸聆听了余斌老师介绍张爱玲的人文讲座,对张爱玲的生平、文风等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余教授说在他参与过的有关张爱玲介绍的讲座中这是第一个男性听众多于女性听众的讲座。高中时候就读过张爱玲的文集。但读下去,不得要领,想来也是因为被繁琐的对话,故事情节所吓退,并未读完读全。听了讲座才知道,张爱玲的小说深刻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情感,特别是男女之间的情感。

——2019级 王卓然

  

从熠熠闪光的作品到敢爱敢恨的人生,张爱玲从来都是我心中最神秘、又最叹服的作家之一。今天有幸聆听《张爱玲传》作者余斌教授关于“张爱玲笔下的男女之情”的讲座,我对张爱玲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有了更多的理解,对张爱玲眼中的社会与人生有了更深的体察。在余斌教授的指引下再次思考《倾城之恋》的团圆结局,我体悟到大团圆只是一种表面的圆满,暴露出的是人生更大的不圆满,不是让人觉得有力量,而是让人感到在命运面前的无助。这种对世界和人性的深入思考是我最大的收获。

——2020级 王 

  

  

(文:陈彦君    图:彭嘉炜    编辑:周丽萍)


最近更新
当前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