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命运低头——记吴健雄学院杜振国同学

发布者:吴健雄学院 发布时间:2018-09-07 浏览次数:1506

        198412月,杜振国出生在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东部一个贫穷而且落后的山村。家在山腰,田在谷底,上山下山是每天不变的旋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劳作的收成全看天意;面朝黄土,背对青天,厚实的土地默默记载着岁月的变迁。

  

苦难与懂事成就的少年

        谈及家庭,杜振国自豪地说,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的爷爷和二叔都是老师,姑姑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小叔也考上了中专,父母虽然因为“文革”而在家务农,但也都高中毕业。这样的家庭,在当地绝对称得上“书香门第”。尽管过得并不富裕,但也颇受人羡慕。他的出生,无疑给家里带来了更多的欢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几年后,家里人发现他仍不能走路,检查后才知道是长期缺钙而又未能及时补钙导致“骨软”,就算立即补钙也难以避免留下某些后遗症。这个消息无异于一道晴天霹雳,让一家人不知所措。几经奔走,多方求医,杜振国的身体一天一天好起来,但最终却留下了后遗症:双腿行走异常。

        回忆起童年时的艰辛岁月,杜振国还记得小伙伴会取笑自己,好在家人给了他深深的关爱。自从杜振国懂事起,他就告诫自己,决不要看扁自己,身体不如别人,其他方面一定要比别人出色。

        小学六年,杜振国拿回12张奖状,并以全镇第一的成绩进入镇中学。初中三年,他以绝对的优势保持第一,在音乐、美术等方面均有所涉猎。他回忆起少年时代,还记得第一次接触电脑(扶贫项目资助学校的)时的不可思议,还记得第一次用QBASIC编写出音乐程序时的喜悦,还记得用笛子吹出第一首完整曲子时的欣喜,还记得以书法作品获得区东部素质教育优秀个人时的兴奋,还记得获得全国化学竞赛省二等奖并以全市第三的成绩考入省重点中学实验班时所引起的轰动。这一切,不仅告诉杜振国,他原可以比别人做的更好,更鞭策着他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同时,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所取得的成绩竟然引起了当地人们对教育的重视。“这,算是对家乡的一点贡献吧。”杜振国欣慰地笑着说。

        从20009月至20037月,杜振国就读于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为了节省花销,他每年只在寒暑假回家,尽管学校离家只有两小时不到的车程。高中三年,他连年获评“校三好学生”、“校一等奖学金”,并获得校“第二届师生书画比赛”书法类一等奖、“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省三等奖、“陕西省优秀共青团员”称号。2003年,他以陕西省第439名的成绩进入东南大学强化班(吴健雄学院前身)学习。

        杜振国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太多太多。回首往事,杜振国永远无法忘记父母为省钱而剪断电线的无奈,永远无法忘记父母给人挖树苗而背着干馒头劳作一整天的身影,永远无法忘记父亲给人碾麦子晒得身上直往下掉皮的情景。他会记得自己和弟弟在油灯下的秉灯夜读,会记得考上大学后区镇干部来看望时父母的欣慰。“这一切,都不及父母给予我和弟弟的万分之一。”杜振国动容地说。

  

初入东大,开启新的奋斗人生

    20038月,杜振国来到历史悠久的东南大学。初入大学,首先面临的是军训。由于身体原因,他没有参加军训。但在军训期间,他主动承担了整个大宿舍的卫生工作,并帮助同学们准备饮水,使得同学们在繁重的训练之后能有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也因此受到教官的表扬。同时,他还主动担负起学院和学生之间沟通的任务:不仅帮助传达学院的各种通知,而且帮助老师做好新生的各项工作。

    军训结束后,杜振国通过竞选成为班长,与其他班委同学一起担负起班级工作。一方面,他们要做好学院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既要及时传达学院的各种文件精神,又要随时将学生的情况向学院做出汇报。另一方面,他们还必须做好班级的管理,安排好大家的学习生活,开展各类活动,解决同学们的实际问题。为了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他们还组织了与高年级学长们的交流活动,组织部分同学参与了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交流活动和“长三角地区精英人才论坛”。通过这些努力,班级同学顺利完成了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型,完全投入到新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中来。

    2004年底,杜振国被评为“东南大学2003——2004年度优秀学生干部”;2006年,他获得“2005——2006年度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由于身体原因,杜振国一年级时体育课上的是保健班。按照规定,保健班学生的体育成绩最高只能是79。而他由于在保健班上突出的表现,学校破格给了他80分,从而使得他成为整个保健班唯一一个体育成绩为“优秀”的学生。

    在做好班级工作的同时,他不忘自己专业课的学习。2003年,他和几个同学合作翻译了恽英教授的一篇关于双语物理教学的文章,并发表在《国际物理通讯》上。同年,他撰写的论文《浅谈个人素质》入选强化班《成才导论》论文集《成才雏论》。他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各门课程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同时博览群书,拓宽视野,积极涉猎其它领域的知识,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由于成绩突出,被评为“2004年度预选学习优秀生”、“2005年度正式学习优秀生”、“东南大学2004——2005年度三好学生”。

  

学业与实践的齐头并进

    通过高中三年的党校学习,20035月底他被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是当时全校批准的9个党员之一。进入大学后,也是本年级三个党员之一。吴健雄学院成立后,学院党总支随后成立。由于党员人数少,学院只成立了一个党支部,由杜振国担任党支部副书记,主要负责浦口校区的党员工作。

    此后的三年多时间,他先后介绍近20位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支部规模也由原来的12人增加到后来的40多人。他与同志们积极开展党员教育,认真学习有关文献,将各种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在2005——2006年度的优秀党日活动评比中,他所在的党支部获校二等奖。作为院新成立的第三学生党支部书记,杜振国在做好支部党建工作的同时,也努力提高自身政治思想道德修养。通过参观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和碑前宣誓,他深切感受到革命先烈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通过聆听优秀共产党员的报告,他明白了在新形势下共产党员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通过与雨花台区雨花新村街道一三村先进党员代表的座谈,他更是从深层次上理解了党员先进性的精神核心所在……这一切激励着杜振国与党支部的同学们秉承党的的宗旨,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20058月,在雨花台区丁墙社区参加社会实践期间,杜振国和其他小组成员深入各小区,走访了大量贫困户、老党员。他们了解了贫困户、低保户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切实感受到了弱势群体的疾苦,真正看到了基层工作所面临的情况。这一切深深地震撼了他们的心。他回忆说,老党员们老当益壮、时刻不忘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使得自己真正懂得了“共产党员”的含义,他们的精神将成为鞭策自己为人民服务、追求更高思想境界的动力。有感于此,他撰写了社会实践报告《服务社区 永葆生机》,在学院的社会实践成果评比中被评为“优”。

    20066月底,杜振国从浦口校区搬到本部。随后,他进入东南大学信息安全研究中心实习。在中心,他参与了中心项目“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开发,并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完成了软件部分的需求分析,后参与数据库设计和语音通信SIP协议相关的程序设计。

    大二学期末的选系选专业,杜振国选择了无线电工程系信息工程专业。同时,经过双向选择,东南大学信息安全方向的胡爱群教授成为了他在本科阶段的导师,杜振国成为班里第一批找到导师的学生之一。此后,杜振国被保送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信息安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2004年十月,杜振国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会第二期“优秀大学生奖励计划”资助,并被评为优秀大学生标兵。当他知道这是曾宪梓先生个人设立的面向全国贫困大学生的奖学金的时候,他心中久久难以平静。杜振国说:“正是因为有像曾宪梓先生这样的贤达人士,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他们的前赴后继,世间才多出如许的欢声笑语。他们,是华夏的脊梁,是民族的魂!我要向他们学习!”

 

最近更新
当前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