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正瑾老师访谈录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5-04-02 浏览次数:416

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荣誉教师黄正瑾老师访谈录

采访记录:

:黄老师,您好,很高兴今天能采访您。今天采访的内容主要是您对吴健雄学院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其中存在问题的看法。那么,首先我们从您在健雄院讲授《计算机结构与逻辑设计》这门课讲起,请问您就这门课对未来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方法的看法?

黄老师:首先这门课作为电类平台基础最重要的一门课之一,它所涉及的技术与方法在以后学习信息、电子、电气等各个专业都会用到,所以必须学好。

此外,从这门课学习方法上来分析,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两点是自学、实验。在自学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先将今天要上课的内容进行预习,然后上课的时候我会进行抽查提问;自学,它不仅仅局限于把书上的内容看一次,或者把一些结果与公式记熟,关键是要思考作者这么写的原因是什么,公式是怎么得到的?这样不断反问自己才是自学。其次是实验,实验有实验教材,大多学生也的确是仅仅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但是作为健雄院的学生你要和别人想的不一样,你不要局限于指导书的内容,可以自己测试你感兴趣的量,甚至自己设计实验,不按照指导书的做,这样你才会不断发现新问题。

对于这门课,其实我是一直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在实验室上课,我想带一个小班,然后理论课与实践课交叉进行。也就是我讲完一部分课程知识,就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实验,来设计电路验证或者应用理论知识设计新系统;等学生们学会了,我再进行下面理论授课,这样理论实践交叉进行!但是,我现在带的学生太多,一个班(其实是电类三个班)有将近九十个人,管理上无法实现!


董:吴健雄学院电类强化班搭建了一个集信息、电子、电气等多个专业为一体的平台,那么在一二年级接受的是统一的教学管理,请问黄老师您结合自己在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谈谈健雄院在课程安排的合理性上的看法和不足?

黄老师:关于教学改革或者课程安排这一块,我首先从东南大学当年对电类几个专业的课程改革讲起。90年代的时候,经过当时东大几位权威老师的激烈讨论,最后确定面上几个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安排。当时我们达成的一个共识是,作为电子电气类专业,我们需要对他们在低年级进行通识性教育,并且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在高年级或者研究生阶段才进行相关专业细致的课程学习,所以最后形成了9+5的课程模式。

现在吴健雄学院大一大二的培养模式和当时的这个课程设置非常吻合,重点开设了电子电气专业的电类平台基础课,比如数电、模电、信号、微机等课程;另外就像刚才同学你提到的那样,特别强化了计算机编程、数据结构以及英语方面的学习。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当时把数字系统设计课程提前到大二来上,我认为这门课对各个专业的同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总体从大的框架来上分析,健雄学院电类强化班课程设置还是很合理的。

但是如果说可以改进地方还是有的,那就是几个电类平台课的理论课时与实验课程的安排。我觉得电类平台基础课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理论性较弱实践性较强的课,比如“数电”和“微机接口”,这两门课的实验课时应该占到60%左右;第二类是,理论性和实践重要性相平,比如“模电”和“电路”,这两门课的实验课时应设置40%~50%;而对于“信号与系统”这类课程,理论性就较强,实验课时仅需≤30%便可。


董:黄老师,以您授课多年的经验,请问您对于一个老师授课的方法有什么见解?

黄老师:对于授课方法,很多学生都喜欢这样一种老师:老师上课非常细致规范,每个知识点都讲得清清楚楚,学生上课的时候就可以把所有知识学到,下课就不用花任何的时间去复习或者思考。但是我是非常反对这样的教学方法的,我觉得最好的老师是上课的时候讲70~80%,留20%~30%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回去思考;然后在下一节课再解答学生自己看的那部分内容,这样才充分调动的学生自行思考的能力,从长久而言,这样培养学生不仅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让学生掌握了方法,这才是一个好老师!


:那么对于学生,为了配合老师,以及更好地学好知识,又应该在哪些方面多做工作呢?

黄老师:学生啊,老师们最希望你们做的就是独立学习、思考,相互交流。我们很希望你们同学在课下能够自己学习相关的知识,然后上课的时候能够积极提出问题,与老师学生一起交流,我觉得强化班的学生在这一方面还是要有很大的改进,学生们自行提出问题的人太少了,我希望以后学生能够在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方面多做改进。


(采访与整理:2008级董桓锋)



最近更新
当前热点